[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8年 21卷 2期
刊出日期:2018-03-31

学术研究与交流
研究报告与评论
专题研究与讨论
   
学术研究与交流
1 王硕 熊和平
课桌的秘密—教室空间中的课桌形制及其教育意义
以课桌形制中的空间和权力为切入点来探究教室的空间结构,揭示课桌暗含的权力机制。教室的空间性特征是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物件的摆放及其教育学意义正是教室具有空间性的表现。教室空间的权力逻辑主要表现在讲台的本体论地位、课桌与讲台的关系、课桌的行政属性三个方面,课桌的规范是教学秩序的表征。课桌决定了身体的活动方式,决定手、脚等身体部位的活动方式和范围。课桌功能由辅助身体学习异化为强制身体去学习。一直以来,课桌与身体此消彼长的关系正是课程改革的镜像。身体的解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宗旨,注重学生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体验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小组合作教学中课桌的空间重组、商议性知识的教学实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其实,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在空间中感知、体验与生活。教室空间不应是冷冰冰的场所,而是有温度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课桌是教室里的重要物件,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必备工具。不同形制的课桌对身体的束缚程度不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要求课桌摆放有所不同。课桌的矩形形制和秧田式整齐划一的排列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一种教学秩序,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将释放学生的手和脚作为切入点来解放学生的身体,实际上暗含着对课桌形制变革的强烈要求。通过对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中的课桌形制及其规训功能的分析,可以隐约洞察课堂教学中的权力运作、学生命运以及课程改革的现实处境。
2018 Vol. 21 (2): 1-48 [摘要] ( 1689 ) [HTML KB] [PDF 5160KB] ( 415 )
研究报告与评论
49 丁钢 王独慎
教师专业性的新诠释——基于教师社会形象认同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性的意涵。本研究依据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调查数据,考察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实践经验与他们对教师社会形象和地位的认识之间的关系,从中分析一线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性的理解。研究结果显示,师范毕业生(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师社会形象的认可呈现在伦理价值-社会地位的两端:即“灵魂工程师”和“专业人士”;教师社会形象认同与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有密切关联。研究分析发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对于教师专业性的理解受到传统专业划分标准的影响,将系统知识、专业技能视作教师“专业性”的主要内涵,但同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也让他们体认到教育教学中的育人性的实践智慧和情感面向等伦理性内涵也是教师专业特性的一部分。由此,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坚持教育自身的价值追求的同时也提出了给予教师“专业性”社会尊重地位的诉求。
2018 Vol. 21 (2): 49-92 [摘要] ( 1683 ) [HTML KB] [PDF 4164KB] ( 334 )
93 李涛
“文字”:下乡、上移与留乡——一个中国西部农业县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百年变迁
深入挖掘从1900年到2014年的115年间,在中国宏观社会结构演进和教育公共政策变迁中,芥县乡村学校百年变迁的复杂历史,发现作为底层空间“教化”和“文明”中心的农村学校从外部“植入”到向外部大规模“剥离”进而加剧农村教育衰败的现象,从而提出农村学校被大规模从底层村落中剥离出来是一个不同于“文字下乡”的“文字上移”过程,通过多主体、多场域的田野观察和话语分析,发现“文字上移”这一新生学术命题的内在发生逻辑是由村落社会的变迁性因素(附属于城市而缺乏独立公共性精神的村落文化、村落内知识权力制衡的支点崩溃、农民群体阶层分化而底层求助困难、消费主义盛行导致选择性的教育致贫)和教育内生性因素(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欠缺、教育局人员编制短缺与事权增加)共同导致的。
2018 Vol. 21 (2): 93-122 [摘要] ( 1680 ) [HTML KB] [PDF 3028KB] ( 288 )
专题研究与讨论
123 沈章明
“好人家的鸦片”:青年、家庭与近代知识转型
梁启超从西学特别是科学知识中,看到了青年超越老年人的契机,提出“少年中国”说,引导青年实现自立,追求国家的富强。然而当时老年人教子女吸食鸦片一类的教育失策以及青年牺牲家庭和配偶利益的激烈做法,同样引人关注。故而梁启超晚年重新强调德性,完成了知识观的反转。
2018 Vol. 21 (2): 123-148 [摘要] ( 1674 ) [HTML KB] [PDF 2887KB] ( 409 )
149 程猛
“子不承父业”的非预期后果——高学业成就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一群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农家子弟在教育阶梯上逐级攀爬、步入“子不承父业”的人生旅程。本文将这样一群农家子弟称为“读书的料”,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试图解释性理解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实现阶层突破的进程伴随着的非预期后果。在逐级跨越学业阶梯的过程中,他们生发出了一个复杂的情感结构,身心难得自如,也衍生出与家人爱怨交织的关系结构。“读书的料”的文化生产具有复杂性,伴随高学业成就而生的是一个隐匿的暗面。家庭经验对于理解“读书的料”作为当代中国“阶层旅行者”的教育经验,进而理解其文化生产至关重要。
2018 Vol. 21 (2): 149-185 [摘要] ( 1748 ) [HTML KB] [PDF 3654KB] ( 653 )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编辑部公告
· 全文已经更新到2021年第1期(25)辑!
· 1-24辑可以查阅全文。2019年起集刊已经可以在中国知网查阅!
· 网站开通啦!
· 网站开通啦!
· 欢迎投稿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2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