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首 页  |  期刊介绍  |  编委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合作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在线投稿
   作者在线查稿
   专家在线审稿
   编委在线审稿
   编辑在线办公
   主编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论文检索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6年 10卷 1期
刊出日期:2006-04-01

学术研究与交流
研究报告与评论
专题研究与讨论
   
学术研究与交流
1 丁钢 周勇
全球化视野与中国教育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外人文社会学界及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全球化视野,本文提出,从全球化视野出发研究中国教育,意味着将中国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变迁置于近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共存互动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者如何在多重文化共存的复杂语境中通过融合中西文化缔造中国现代教育,进而揭示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现代教育传统”。更具体地说,这种考察涉及以下几个分支主题:首先,从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者的思想与行动中可以梳理出什么样的文化互动问题,或者说,身处全球化进程或多重文化共存语境中的他们曾被哪些问题纠缠?其次,在多重文化力量互动的变革过程中,近现代教育思想家与教育行政领导怎样在融合多重文化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现代教育,从而使得现代中国教育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体制上均成功地走出了近现代以前的模式,同时又不至于陷入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所忧虑的悲剧命运,即在全球化进程中彻底丧失自我。这种考察不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丰富当前国内教育学界探讨全球化与中国教育之互动关系的理论积累,而且能够为中国教育在当前的全球化进程中建构自主的国际对话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在教育文化交流领域达成和谐互动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2006 Vol. 10 (1): 1-37 [摘要] ( 2481 ) [HTML 1KB] [PDF 5814KB] ( 472 )
研究报告与评论
38 陈向明 王志明
对大学本科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
通识教育一直是国际高等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目前教育界大都赞同在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具体思路和做法并不明晰。本研究结合有关理论观点以及国内外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北京大学元培计划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追踪调查,希望回答“在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的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分析了通识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可能性;讨论了像北京大学这类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通过考察北大元培计划相关制度及其实施效果,探讨了通识教育得以实施的制度性条件;最后,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国内外实践的考察以及对元培计划的个案追踪调查,提出了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初步构想。
2006 Vol. 10 (1): 38-106 [摘要] ( 3368 ) [HTML 1KB] [PDF 8520KB] ( 501 )
107 荀渊
普通教育:古典大学理念的回归与重建
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国内多译为通识教育,直译普通教育则更为准确),一个令人心情复杂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当典型的专业教育模式被认为无法与我们身处的剧变的社会相适应,并且在批判声中变得模棱两可时,这个主要来自美国的舶来品很快就成为大学竞相追逐的目标。理工科院校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学生设立旨在提高科学素养的课程,构成了普通教育最初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个以课程为载体、面向所有学科、专业在校生的集人文、社会、自然、艺术、文学等科类知识的普通教育体系,开始逐渐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教育争夺着领地。但是,当普通教育注定成为一种潮流时,我们却很难揣测它将引导我们的大学走向何方。
2006 Vol. 10 (1): 107-119 [摘要] ( 2569 ) [HTML 1KB] [PDF 2456KB] ( 451 )
120 辛星
上海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思考
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概况的基础上,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把“发展”路向和“生物”路向相结合,将教龄作为一个主要参数和分析常模,提出了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通过实证调查,深入探讨目前上海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范围、程度和特征)、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压力来源、分析教师职业倦怠期的形成及特征、缓解和调适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和综述相关的发现;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包括调查对象的选取,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测试、访谈目标和分析框架的确定;第三部分是研究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问卷内容、结果和已确定的分析框架,对接受本次调查的上海市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做总体的描述,同时进一步分析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2006 Vol. 10 (1): 120-195 [摘要] ( 2511 ) [HTML 1KB] [PDF 7158KB] ( 467 )
196 陶保平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应对策略
1974年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的概念,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职业倦怠作为教育年会的中心议题,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凸显了职业倦怠研究的重要性。随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学领域。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过去的30多年里,国外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在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才起步,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只是对国外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以及对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分析,很少有实证性的研究和本土化的研究。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些研究者用改良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倾向作了调查,为了解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倾向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实证资料。辛星的《上海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思考》就是一例。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能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高教师的职业行为和素养,加强教师对自身健康水平、职业特点的认识,并对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关注和调适。同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学校管理和推进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教师职业倦怠的几个问题作些简单的评述。
2006 Vol. 10 (1): 196-213 [摘要] ( 2796 ) [HTML 1KB] [PDF 2811KB] ( 526 )
专题研究与讨论
214 叶琴珍
遭遇班主任工作倦怠
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研究方式,着重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以作者担任8年班主任和4年年级组长的亲身经历,分析班主任工作倦怠的生成过程,剖析其主要原因,并把工作倦怠作为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成长过程,探讨其对班主任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的影响,寻找问题的解决的办法,力图为班主任减低并克服工作倦怠感,提出积极的相应对策。 
2006 Vol. 10 (1): 214-285 [摘要] ( 2767 ) [HTML 1KB] [PDF 9443KB] ( 581 )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编辑部公告
· 全文已经更新到2021年第1期(25)辑!
· 1-24辑可以查阅全文。2019年起集刊已经可以在中国知网查阅!
· 网站开通啦!
· 网站开通啦!
· 欢迎投稿
更多...   
  下载中心
     投稿须知
更多...     
 
  友情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
更多...     
版权所有 © 2012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编辑部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