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随着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成人学习研究转向日常生活的视角,探寻切合成人生活世界的学习方式和路径。本研究以社会物质为研究视角,选取上海祥和社区的"绿主妇"项目为田野,运用参与式民族志方法,通过长达一年的田野调查,基于田野资料的收集和深入分析,来理解日常生活中学习空间的多重性和意义的生成,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对成人学习者身份意识的强化及其在技术运用层面和心理情感层面的相互作用,以及成人学习者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国家宏大叙事的联系。
当前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局面,乡村成为城市人的向往之地,返乡在城市之中成为一种新的风尚。本文以四川省C市明光村为乡村社区教育研究个案,探讨城市中产阶层返乡背景下的乡村社区教育实践。笔者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法,综合运用访谈、民族志、叙事研究等方法,观察记录2015—2017年社区变迁背景下的乡村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图景,从空间视角介绍社区生活发生的场域,并对在这一场域内发生的正式与非正式教育活动分别进行介绍,力图回归社会生活本身来重新理解社区教育的本质,探寻社区生活环境如何激发各主体的内在学习动力。研究发现,村庄公共性的发展促进了社区融合,村庄的物理公共空间及其所承载的活动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原有村庄的日常生活,多元文化在开放的公共空间为新老村民日常生活上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社区教育是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生活、促进社区认同和构建共同体的重要方法。
应用题是中小学数学考试的基本题型,也是学生的数理生活的重要表征。应用题叙事是社会数理生活方式的镜像。应用题的人物关系及其文学话语特征表征了学生的数理生活语境与价值结构。应用题教学则是培养学生数理应用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微叙事的形式,应用题叙事由叙事人物、叙事情节、叙事空间等基本元素组成。叙事人物作为推动叙事进程的原动力,是现实人物的虚拟形象,包含了一定的职业特征和身份特征。叙事人物除了其身份符号之外,还承载了一定的身份教化功能。通过对应用题中人物身份变迁的分析,可以窥见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期待以及对应用题编撰机制的影响。应用题叙事来自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其空间话语特征体现了数学教育对学生空间认同的塑造。40多年来,应用题叙事空间的转向通过数理语言和空间符号进入数学课堂,成为数学德育的隐性手段。数学应用题需要多方面建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叙事层面上为学生建构起社会生活的实景,从而增进学生对社会空间的想象力与对数理生活的全面理解。应用题的编写机制、叙事门类与方式,折射了特定时期的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话语体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教育学的基本母题。20世纪的数学哲学从基础主义到后基础主义的转向过程中,数学观与数学教育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数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主义,为解读应用题叙事的知识社会学性质提供了一种解释学框架。面向生活世界的应用题创作,需要容纳多样性生活价值指向,开放数理生活的阐释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切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