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1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2-06-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荀渊 廖学红 任友群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15(1): 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6年8月,来自伊利诺伊州并就读于夏威夷大学的约翰·霍金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不但得以见到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就中国革命做了精彩的演讲,还亲眼见证了刚刚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场景。在中国的广州、北京、杭州、上海的所见所闻,使他感受到了新中国的与众不同,并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 覃红霞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15(1): 3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辍学是一个世界性的教育难题。但就辍学问题谈辍学问题,只能剥离辍学问题与其他农村教育问题的相关性,而无法深入地了解辍学的本质。本研究通过对一个偏远地区村庄的不同家庭自解放以来关于读书与辍学的选择,指出经过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我们的教育价值观在不断发生变化,影响我们读书或者辍学的因素其实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在决定我们的行为选择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本质是不同时代、不同因素的产生、式微与湮灭。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张东辉 裴欣欣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15(1): 72-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流动儿童成为中国社会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与劳动力转移相伴生的另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在父母长期缺失的环境下,被留在农村老家的留守儿童如何进行社会化?他们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本研究通过对两名河南留守儿童为期10个月的质化访谈与田野追踪,深度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运用民族志的手法展示了他们特殊的社会化经历。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疏离很普遍,留守在农村的儿童被迫早熟和独立,常常隐藏自己的情感,与同龄人为参考群体来评判父母,不能认同父母的价值观等。同时本研究还对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两个留守儿童家庭中的亲子疏离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 徐永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15(1): 108-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于“属人”的学问来说,任何研究都脱离不了既定的社会脉络,身份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在今天,“虚拟世界的身份问题”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人互动”的加深日益凸现出来。虚拟世界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差异化表征使得惯常于现实世界探讨身份问题的一部分研究者们不得不转向“赛博空间”的情境之下,去审视那样一种“虚实相交”的生存境遇会给人们的身份意识带来怎样的变化。沿袭这样一种路向,研究者对身处于N校教育场域下的四位大学生们的网络互动故事进行了个案探究。
  • 陈学金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2, 15(1): 167-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加拿大学者康纳利教授倡导的叙事探究的方法对一名小学男教师——高志的学校场域内的幸福状况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真实的学校场域中,小学男教师个体的幸福状况如何?第二,小学男教师个体幸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是发生影响的?研究者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等方式,与合作教师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带有实践性行动取向的合作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一,作为一名小学青年男教师,高志自认为在学校中“不幸福多一些”,甚至感到“不幸福”。高志学校场域内的幸福状态可以用“困顿与超越”来描述。人格特征、个人需要、专业地位、社会性别、社会比较、社会支持、以及宏观的社会变革可以解释高志的这种复杂而矛盾的生活状态。第二、课堂教学、作研究、教研组对高志的学校生活状态具有重要影响。这三个因素对高志幸福状态的影响不是独立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形成某种合力发挥影响。第三,最初工作的一至两年可能是小学新教师形成幸福总体感知的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