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 熊和平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8, 21(2): 1-48.
以课桌形制中的空间和权力为切入点来探究教室的空间结构,揭示课桌暗含的权力机制。教室的空间性特征是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结果,其中物件的摆放及其教育学意义正是教室具有空间性的表现。教室空间的权力逻辑主要表现在讲台的本体论地位、课桌与讲台的关系、课桌的行政属性三个方面,课桌的规范是教学秩序的表征。课桌决定了身体的活动方式,决定手、脚等身体部位的活动方式和范围。课桌功能由辅助身体学习异化为强制身体去学习。一直以来,课桌与身体此消彼长的关系正是课程改革的镜像。身体的解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宗旨,注重学生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体验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小组合作教学中课桌的空间重组、商议性知识的教学实践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其实,空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学生在空间中感知、体验与生活。教室空间不应是冷冰冰的场所,而是有温度的现象学意义上的空间,是教师与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课桌是教室里的重要物件,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必备工具。不同形制的课桌对身体的束缚程度不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要求课桌摆放有所不同。课桌的矩形形制和秧田式整齐划一的排列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一种教学秩序,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将释放学生的手和脚作为切入点来解放学生的身体,实际上暗含着对课桌形制变革的强烈要求。通过对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中的课桌形制及其规训功能的分析,可以隐约洞察课堂教学中的权力运作、学生命运以及课程改革的现实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