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12-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周勇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17(1): 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12年,蔡元培的领导下,中国教育开始发展现代文理科课程体系。接着,从1917年起,蔡元培又试图将北京大学改造成现代文理科“高深学术”中心。之后,以胡适为首的“文艺复兴”一代登上教育界中心舞台,并在哲学、文学等领域发起了一系列的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运动。通过巧妙发挥自己的西学资源,同时借力于学生领袖、蔡元培、陈独秀、钱玄同等各方势力,胡适不仅在“章太炎学派”掌控的学术教育场域中为现代中国教育开辟了一条“科学”的文化重建进路,而且成为诸多主流课程典范的缔造者,并因此左右了五四以来教育界的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走势,以至连钱穆这样的最底层的教师都对胡适的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做出了积极响应。不过,在积极响应之后,钱穆终究还是依靠自己的学术文化功夫,从胡适派的支配性影响中实现了突围,推出了一套宗旨不同的现代国学研究及国学课程范式。五四以来教育界的文化重建与课程改革也因为有钱穆这样的基层教师致力于另辟进路而变得异常生动多样。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无论是一直在边缘探索进路的钱穆,还是长期占据中心舞台的胡适,都得让位于更紧迫、更重要、更有号召力的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事业,“文艺复兴”一代由此注定只能退出现代中国教育的中心舞台。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吴平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17(1): 60-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二十年间,农村小学并校方兴未艾,对城乡教育的公平与均衡的强调使得这一课题成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走向的前沿关注。本研究采用人种志方法,将DC乡小学生教育生活的变迁作为叙事“前台”,将“并校”和“城镇化”作为理论“后台”,关注点聚焦在并校的受体——学生身上,从细节处展现学生对并校的反应和真切意愿的表达。研究发现:学生的言行举止处处彰显融入现代化的主体意愿,比起借助外在物质和力量,在适宜环境中的现代性内在生成更重要;由于农村教育的“内卷化”等,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不等于自身的现代化过程;并校为农村学生结构化、系统化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一种途径,其合理性的边界在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乡与村的发展差距。这种差距使得并校不仅是教育空间的转变,更将农村学生置入城镇化的教育生活实践中,从而置入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并校客观上提供了使学生更好地现代化的条件,但是学校和教师要从主观上更加主动、自觉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汤美娟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17(1): 101-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教育研究者一直聚焦于知识分子,从儒家经典中寻求教育观念传统,并以此作为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起点。因此,底层乡村民众的教育观念传统被精英视角所遮蔽。本文通过对苏北M村的民族志研究发现,以“土地”为中心的乡土生活模式形塑了该村民众“务实求验”的思维逻辑。这主导着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在此教育观念传统中,教育作为文化点缀,“手艺人”比“读书人”更符合“务实求验”的思维逻辑;教育成为“带小孩”和“识字”的工具;“识字”的作用仅是“记账”和“算账”,由此构成了乡村教育观念的另一种“传统”。
  • 汪善 李梅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17(1): 150-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研究型大学女海归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上海10位女海归教师的访谈,从教学身份、科研合作、行政管理和工作环境等四个方面描绘其学术职业生活状况,探析海外留学经历和性别角色对她们学术职业发展的双重影响。
  • 张海洋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17(1): 196-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法,以一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走进她的教学世界,关注她的真实生活体验,运用深描和意义解读的研究手法呈现出该教师教学个性的实态,从个人生活史角度解读教学个性形成的路径,由此呈现和提炼教师的教学个性,以期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