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平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4, 17(1): 60-100.
近二十年间,农村小学并校方兴未艾,对城乡教育的公平与均衡的强调使得这一课题成为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走向的前沿关注。本研究采用人种志方法,将DC乡小学生教育生活的变迁作为叙事“前台”,将“并校”和“城镇化”作为理论“后台”,关注点聚焦在并校的受体——学生身上,从细节处展现学生对并校的反应和真切意愿的表达。研究发现:学生的言行举止处处彰显融入现代化的主体意愿,比起借助外在物质和力量,在适宜环境中的现代性内在生成更重要;由于农村教育的“内卷化”等,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不等于自身的现代化过程;并校为农村学生结构化、系统化的现代化实践提供了一种途径,其合理性的边界在于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乡与村的发展差距。这种差距使得并校不仅是教育空间的转变,更将农村学生置入城镇化的教育生活实践中,从而置入人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并校客观上提供了使学生更好地现代化的条件,但是学校和教师要从主观上更加主动、自觉才能真正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