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保平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6, 10(1): 196-213.
1974年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的概念,1979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职业倦怠作为教育年会的中心议题,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凸显了职业倦怠研究的重要性。随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延伸到教育教学领域。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过去的30多年里,国外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在国内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才起步,相关研究较为薄弱,只是对国外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以及对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分析,很少有实证性的研究和本土化的研究。 可喜的是近年来,有些研究者用改良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倾向作了调查,为了解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倾向提供有现实意义的实证资料。辛星的《上海市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思考》就是一例。 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能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高教师的职业行为和素养,加强教师对自身健康水平、职业特点的认识,并对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关注和调适。同时,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学校管理和推进教育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教师职业倦怠的几个问题作些简单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