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4-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袁桂林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5, 8(1):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作者近几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农村教师问题和农村初中辍学问题等进行了比较收入系统的分析研究。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文章揭示了税费改革和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新矛盾,反映了教育经费筹措、配置和使用过程中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提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关键是要以立法的形式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过程的透明度,克服转移支付的先天不足,继续发挥多渠道,包括乡镇办教育的积极性;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确保教育投入专款专用。      对于农村教师问题,文章分析了农村教师现实问题及其成因。例如,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多种结构性弊端,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没有保障,以及农村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不高等问题,文章认为,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农村教师政策、制度、机制、管理措施等方面不公平造成的。文章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真正改善农村教师的现状,促进城乡教师流动,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对于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文章从真实的辍学率出发,分析了辍学率呈现出的城乡差距和地域特点,以及辍学与年级递增的相关性,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了辍学现象与教育经费投入,学校管理模式,课程教学质量,家庭状况,经济,文化,乡村环境,初中后学生出路等因素的关系。文章建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学校格局,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提高教师素质,重新制定控辍标准等。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王纾然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5, 8(1): 11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在公立中学开设了招收外籍学生的国际部,上海公立学校的国际部也正在迅速地发展。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四所公立中学国际部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和分析了上海市公立学校国际部的教育环境,如国际部的体制与管理、国际部的课程与教学、国际部的生活与交流等方面,针对国际部教育环境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为留学教育的完善和公立学校国际部的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 孙玫璐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5, 8(1): 179-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如何融入国际教育,以及本土国际学校、学校中国际部的设立和建设,一直是发展中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其中,无论采不采用IB课程和教育,IB课程和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聚焦点。因此,理清IB课程和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进而探讨其在中国的可行性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成为必要。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许美德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5, 8(1): 202-2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考察当代世界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求学经历与叙事学术转向开始,解释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论文。接着,本文叙述了作者近几年来描绘十位中国知名教育家的肖像的整个过程。最后,作者探讨了在肖像绘制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方法论意义上的教训。
  • 姚菁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5, 8(1): 219-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一位语文特级教师的个案研究,探索专业发展在这位教师身上的实际表现,进而揭示这位教师的内在自我及其形成过程。本文借助于访谈、调查及文献等等途径,走进这位教师的工作及生活经历,理解其中的专业发展内涵与过程,从而勾勒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教师专业成长故事。由此认为,真正持久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并非是在学者们所设计的各种外部力量的驱动下形成的,而是表现为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区别或许仅在于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自我以及自我建构经历。
  • 李云淑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5, 8(1): 241-2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叙事研究的方式呈现了一位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经历。其参加工作后很快成长为优秀的教师与合格的教研员。她把自己的成长归结于“导师的带教”、“双重的身份”、“新德育的锻炼”等环境因素。本研究试图探明,各环境因素是如何在教师身上产生作用的?是什么关键因素加速了教师的成长?期望她的故事能给予我们一线的教师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