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2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4-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杨来恩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 22(1): 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先驱,庄泽宣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借鉴并移植了比较教育理论。为了求索“新教育中国化”的道路,庄泽宣将民族性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内容,运用历史学与文学的方法揭示各国的民族性,探讨民族性与教育制度的相互关系。基于此,他试图建立自然环境、民族性、经济力、社会组织与教育等诸要素之间的互渗关系网络,探求学校之外影响教育的力量。对民族性问题的重视深刻影响了庄泽宣的教育实践,他参与的“言文问题”的论辩和民众教育的推广,均着眼于中国民族性的改良。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王纾然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 22(1): 50-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末,随着维新运动的开展,女性教育在中国开始兴起。几十年间,中国女性走出闺阁,走向学校和职场,获得了独立和解放的可能,而这一变化在上海这一近代大都市尤为剧烈和多样。在近代上海女性教育与职业演变中,女性的社会性别和社会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女性在教育中获得了社会的认同和自我的重塑, 她们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找回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位置。职业女性伴随城市职业生态近代化的过程出现,为近代上海提供了生动的职业样本。教育对女性职业和女性自我发展的作用是多样化的。女性本身对自我的认同和认知在不断蜕变,最终在社会转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逐步接近了女性对教育的自主权,对性别角色的主动权,对职业生涯的选择权。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王喜旺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 22(1): 93-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师生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游谈作为大学的日常存在,对于学子的成长发挥着独特而奇妙的作用。从西南联大的经验可以看到,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游谈依赖于师生共有的价值关怀、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师生共同的超越情怀。当这三个条件具备的时候,师生之间无论是居室、茶馆、路上、风景优美之地,才可能进行自然而亲切的游谈。在这样的游谈中,学生不但获得了探究未知世界的方向、原则,而且形成了高贵的德性。这些都成为支撑莘莘学子在未来的成长历程中走向学术与人生巅峰的重要因素。
  • 吴旻瑜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 22(1): 122-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营造匠人是中国古代专门从事建筑建造的手工艺人。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与材料上的特殊性,中国古代营造匠人承担着建筑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职能。中国营造匠艺由绘画、算诀、术数、典章与手艺等构成,其内涵之丰富早已超越了通常所说的“手艺”范畴。庞大的营造匠艺体系的学习旷日持久、形式多样,早已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师徒制”、“学徒制”范畴。营造匠人的“学徒期”有其谨严的架构。但“满师”之后的自我学习才是其能否一路向上的关键,“钞本”、“秘笈”的大量存在,一方面说明了营造匠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与学习过程的长期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营造匠人对学习、对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