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曦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5, 18(1): 118-197.
在教科书中有着大量关于乡村的表述,这些表述反映着社会的现实与变迁。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运用质性内容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时期的两套小学语文教材课文内容,抽象出乡村在教科书中表述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发现,首先,教科书中的农民身体逐渐远离土地,劳作中的身体淡化,“强壮”不再是一种积极颂扬的身体价值,“手”的功能退化,不再是农民主动适应环境探索世界的方式,而被现代化的科技取代。而“舌尖”的叙事变化呈现着吃饭问题由满足温饱向消费性的悄然转变。其次,关于村庄的传统礼序的表述在逐渐褪色,“家”的丰富功能隐退,“村庄社区”也淡出了传统礼序的维系功能,相反,这些传统的社会连带让位于“国家”叙事,尤其是在革命故事中,在国家的大义面前,诸如家、血缘、亲情是可以牺牲的。村庄的精英叙事强调了政治身份,通过这种强政治性,村庄被规训与治理。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形态也遭遇瓦解,人们关于“贫穷”的理解发生变化,不再与道德相连,但是新的经济观念并没有建立。最后,在人与自然的维度上,人与生活的自然环境、与其中生活的动植物的互动被缩减,取而代之的更多风景的描述。这种“风景”的发现反映了人对于人地关系的观念转变,乡村作为一种“对立空间”被表述,成为人们在现代生活的现实中幻想和遥望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