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3-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毛毅静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1, 14(1): 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不同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编织从一种技艺及技艺的结果,逐渐上升为一种人的观念中的象征物和社会组织结构中的符号,被赋予礼制的、宗法的、伦理的、道德的、审美的以及经济的、商业的种种社会涵义和精神意蕴。本文从20世纪30年代流行上海的编织艺人冯秋萍的故事出发,探寻了这一群体女子的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家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对职业妇女的内在精神品质的影响以及她们对生活和职业的追求。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张力跃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1, 14(1): 5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中,农村职业教育被赋予重要期待。但从现实来看,政府的积极号召与以农民子女为主的受教育群体反应并不一致,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存在着割裂。理论界亟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做出应有的归因分析和预测判断,前提是我们必须掌握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本课题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将当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现状归结为办学方向之惑、办学层次之限、专业设置之钝、培养质量之弊、信息获取之隔、分割管理之锢六个方面,农村职业教育遭遇困境的深层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其办学功能发生了从地位教育到生存教育的蜕变,从而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诉求产生落差。要破解困境,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人利益,增进个人职业教育选择的制度安排,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实现从设计模式到内生模式的转变。
  • 邬志辉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1, 14(1): 9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定位上经历了从党的十六大“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到党的十七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转变。然而,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正遭受着办学方向之惑、办学层次之限、专业设置之钝、培养质量之弊、信息获取之隔、分割管理之锢"的时代困境。如何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吸引力,发挥职业教育在推进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是迫切需要理论回答和实践解决的难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城乡分割社会到城乡一体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农村职业教育也要发生相应的战略转向。
  • 崔丽娟 王静洁 俞彬彬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1, 14(1): 110-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浪儿童现象由来已久,并且随着人数的日益增多成为了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国内外关于流浪儿童的研究为数不少,但是过分关注于他们的外部表现和负面现象,缺少对流浪儿童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以北京、上海两地救助站的41名流浪儿童为被试,以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叙事研究以及实地观察等经典社会心理学调研方法为资料信息收集手段,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来对中国当前的流浪儿童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探讨。研究主要关注流浪儿童的内在心理机制——心理弹性、防御机制、行为方式等及其影响因素。在了解流浪儿童的现状、解读流浪亚文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支持、流浪时间、积极心理品质、依恋类型等因素的基础上,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流浪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矫正提供实证依据,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减少这一问题现象给社会造成的潜在危害。
  • 李永鑫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1, 14(1): 171-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流浪儿童的特殊救助的空白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实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7月21日,民政部发布2003年第24号令,公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救助办法和实施细则将于2003年8月1日起实施。对流浪人员已自愿接受救助制度取代了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这无疑是中国法律变革和人权的重大事件。 遗憾的是,对流浪儿童的关注与救助制度依然掩埋在原本就模糊的救治制度之中,流浪儿童的权利依然无法得到保护。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仅在其中两条将年老、年幼或者残疾者单独提出特别的处理方法: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王艳玲 苟顺明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1, 14(1): 18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研究表明,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西部地区教师在职培训中以讲授法为主、忽视对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问题,本研究尝试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改变教学策略,使用反思日志、习明纳、合作探究、反思性访谈等方法,激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培养反思能力。研究者采取访谈、田野日志、教学录像等方法收集数据,结果发现,非讲授的教学策略更能激发教师反思,而且,教师的反思能够朝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