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华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7, 11(1): 73-143.
当前,学生十分热衷于礼物交换。为此,笔者选择了246名13—15岁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观察、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学生送礼情况进行了调查。学生参与礼物交换,有时候是为了维持社会资本,有时是为了获得额外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具有极大的“符号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取得较高社会地位。根据学生资本状况,学生礼物交换分为两种:同质性礼物交换与异质性礼物交换。根据学生送礼目的,学生送礼分为表达性送礼与工具性送礼两种。
学生礼物交换造成社会关系网络中权力和地位的分化。学生在交换礼物时,“社会规范、相对资源和最小兴趣原则”三个因素,决定了交换网络中学生各自权力是否平等。 关系网络中的“权力分化”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单向送礼最终导致赠礼者权力和声望的增加。二、单向的送礼引发了权力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又促使受礼人追求交换平衡。三、在等级化情境中,单向送礼并不必然会给赠礼者带来权力,也不增强其优势。学生在交换礼物时,存在一种“表演”现象。这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面子”观念有关。学生在表演的时候,遵循了“情感联系、理性计算和道德义务”三大关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