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1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7-09-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任运昌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7, 11(1): 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规模极为庞大,他们的健康成长面临着严重威胁;国内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效度等方面的诸多缺失。在这种背景下,运用质的研究范式,通过文化唯物论主位和客位研究相结合的田野工作,在重庆市南川区发现,大量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已经支离破碎,孤独、困惑、彷徨的守望岁月使他们学业成绩较差、安全隐患较大,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等也不容乐观。不过,个案农村学校、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积极地守望,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还原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程等举措虽然存在经费、人员、安全、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困难,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系列个案启发我们必须增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尤其是农村学校和地方政府,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在全社会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营造有利于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生态环境。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蒋丽华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7, 11(1): 73-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学生十分热衷于礼物交换。为此,笔者选择了246名13—15岁的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校观察、发放问卷等方式,对学生送礼情况进行了调查。学生参与礼物交换,有时候是为了维持社会资本,有时是为了获得额外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具有极大的“符号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取得较高社会地位。根据学生资本状况,学生礼物交换分为两种:同质性礼物交换与异质性礼物交换。根据学生送礼目的,学生送礼分为表达性送礼与工具性送礼两种。 
          学生礼物交换造成社会关系网络中权力和地位的分化。学生在交换礼物时,“社会规范、相对资源和最小兴趣原则”三个因素,决定了交换网络中学生各自权力是否平等。 关系网络中的“权力分化”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单向送礼最终导致赠礼者权力和声望的增加。二、单向的送礼引发了权力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又促使受礼人追求交换平衡。三、在等级化情境中,单向送礼并不必然会给赠礼者带来权力,也不增强其优势。学生在交换礼物时,存在一种“表演”现象。这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面子”观念有关。学生在表演的时候,遵循了“情感联系、理性计算和道德义务”三大关系伦理.
  • 吴刚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7, 11(1): 144-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生的礼物交换是一个异样的话题。以往对礼物及礼物交换的研究,主要关乎大社会,事实上从法国社会学家马塞尔·莫斯1925年的重要论著《礼物:古老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以来,有关礼物交换的研究,无论是人类学还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几乎全部集中在成人社会中,很少有人意识到在未成年人中存在着礼物交换的现象,更缺乏对未成年人的礼物交换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研究。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刘宣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7, 11(1): 155-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更多指向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以及从社会因素等方面探讨幼儿园男教师的生存问题,较少关注如何立足幼儿园促进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本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选择了一位在幼儿园工作三年、没有选择离开且自我感觉良好、正施展自身发展规划的男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期望能够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接近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真相”。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个人发展动力、幼儿园管理者因素以及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