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4-09-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叶澜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7(2): 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94年9月始,“新基础教育”经历了5年(1994年9月——1999年5月)的“探索性研究”,继而又开展了5年(1999年9月——2004年5月)的“发展性研究”,用总计10年的时间走完了从问题提出,到成果形成,进而推广、应用和提升、发展的相对完整的研究全程,初步完成了对中国当代学校教育转型、教育理论转型和教育研究路径转型的探讨。在本文中,作者以一个身处转型社会中,又用专业研究行为对社会转型在教育领域作出积极回应者的身份,将自己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思索、策划、行动、体悟等主观状态,作一个思想笔记式的回望。说明“新基础教育”研究的缘起,既有个人近10多年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和教育学科元研究等方面的理论积淀,还有为期三年的实地研究经验以及对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变革性质的深度思考。作为一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重建性研究,“新基础教育”研究在探索性阶段,把目标重建作为理论起点,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作为实践研究的总单位,把以班级为组织单位内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整个学校的管理改革作为学校内部试验改革的项目选择,把怎样处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关系、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关系作为方法论核心问题。进入发展性阶段,作者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重建性研究,多了一份探索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本身转型的自觉,生命价值也成为自己新的学术生命中不再舍弃的价值取向,并把“研究性变革实践”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载体和新型研究方式,在此过程中,作者也获得了从实践中生成理论的能力和实践滋养精神、孕育新理论的体验,进而提出为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而努力的专业继续发展的目标。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郑桂华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7(2): 59-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就是信息技术影响语文教育的产物。把网络引入语文课堂经过了三个阶段,同时我国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三种基本教学模式:即基于网络工具的课题研究、基于网络环境的课堂教学、基于专门软件平台的专题学习。本文着重对三种模式的意义、价值、教学程序和特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各种模式运用在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能的改进措施。进而,对网络语文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控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讨论了对基于网络的语文校本课程今后发展至关重要的两个问题,即网络资源库和课程系列化的建设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意见。
  • 赵健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7(2): 131-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整合,在当今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主流话题。在教育研究和信息技术研发领域之间已经产生了一个引人瞩目的交叉地带,教学和学习系统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以及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一些教育、心理等学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学者共同体中,产生了对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科学的思想。不仅如此,世界上强势的媒体技术制造商如英特尔和IBM公司,也在近几年斥资不菲致力于这一领域。
          作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几乎是所有信息技术支持的媒体中最具震撼力的。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等话语频频提醒我们,网络时代是当代课程与教学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语境,课程、教学与网络的亲密接触在很多场合中成为提升教育水准的时尚之举。网络原非为了教育而诞生,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我们倡导并不遗余力地让网络和课程教学联姻,是不是建立在对这一媒体技术的教育价值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呢?网络在课程与教学的变革中到底能做什么?网络为课堂的革命带来如此的兴奋,是否它果真就蕴涵着独特的潜质,借助于这种潜质我们就可以走出教与学中许多无奈的困境?而我们对网络的使用,是否使之发挥了这种可能性?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张诗亚 吴晓蓉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7(2): 157-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针对长期制约我国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师资问题,主张让师范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山区学校“顶岗实习”,以此寻求师范院校与学生实习学校间的双向合作,以求解决师范院校学生实习和农村贫困地区的师资问题。据此,文章从“顶岗实习”之缘起、实施准备工作、奔赴实习地点、实习的故事等方面出发,借助实习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工作参与人员等的回忆、讲述和日志,揭示中国贫困农村的教育现状,深入探究解决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方略。
  • 刘德恩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7(2): 209-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职员阶层的规模在1930年代后期已达百万,仅次于产业工人,但是关于这个阶层的生活与教育,无论是在研究成果方面,还是在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都很有限。鉴于此,本文以口述史调查为基础,相关史料印证为辅,考察了民国时期上海技术、护士、商务等职员的生活背景、职业生涯与教育状况等之间的关系。这个阶层的基本特点是:大都出生于中等之家,经济上处于小康水平,即除了基本生活开支之外还有剩余;他们基本上都有小学以上的文化和专门经验;或多或少都建造了属于本阶层、本行业的文化和职业精神,但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他们大多具有发展的个人动力,却又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本文提出,职员阶层社会地位的决定因素,并不在于这一阶层人数的多寡。经济实力、组织程度、专业化程度,以及教育水平及文化影响力等因素,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