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4-04-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丁钢 岳龙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6(1): 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基础教育领域,“因材施教”和“因性施教”都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基本要求。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因性教育”已经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性教育”不是人为地夸大学生间的性别差异,而是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寻找更好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教育难题。所以,“因性教育”强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真实的性别差异并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正确措施,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平等的价值要求。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李梅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6(1): 71-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内地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选择出国或出境求学。多数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但也有部分学生流向了港澳特别行政区。由于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影响,以及接收地政府和机构招生政策及理念的转变,学生群体不仅规模扩张和日益多元化,而且内在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自费生的增加。本研究通过理论阐述,政策分析,和学生问卷调查,从教育市场供需,影响学生流动的推—拉因素,学生和接收机构的理念三个纬度来探求内地学生追求港澳高等教育现象的特征和决定因素。      该研究发现,内地学生流向港澳模式和流向国外模式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的一面就是两种流动都是由于内地高等教育市场上的过剩需求和差异性需求所拉动,学生和接收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学术理念和经济动机,港澳和国外的高等教育市场都分层和分类,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港澳异于国外的差异性表现在,港澳两地及其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双重特性即国际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特点。而两地的中国内地学生也处于一个中间地带,即渴求进一步国际化,又留恋本土文化和归属。
  • 谢仁业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6(1): 141-1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区域流动是近十几年来,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模式。如何理性地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评价?其发展前景如何?对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学生流动有何借鉴?如何发展?
          李梅的《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流动:从中国内地到港澳特别行政区》,对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的政治框架下的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流动展开了深入的实证研究。文章以需求特性及其拉动作用、文化上国际性及民族性的中间地带的观点为切入口,就微观层面和学生留学主观意愿(包括社会心理)等多重内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较为透彻和令人信服。
          在此基础上并受此启迪,笔者也以大学生区域流动为命题和切入口,从宏观层面上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试图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多种模式中就一种独特的、但对今后的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带有发展性的模式进行专门研究。对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欧洲高等教育共同体内的大学生流动个案的趋势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学生流动的发展阶段及特殊模式进行评价,试图就这一模式的未来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和结论,作为与同仁共同的探讨和切磋。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张素玲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6(1): 161-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从性别的视角,通过对1900至1930年代中国教会女子大学的研究,描述和揭示了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繁复的历史变迁中,教会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教育环境如何影响了女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并以此透析教育、文化、社会与女大学生的生存境遇之间种种复杂的关系。本文的基本内容将从对教师的性别角色和身份认同的分析开始,探讨教会女子大学独特的学校教育以及文化氛围,从中我们将会看到,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教师矛盾的性别角色如何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内容上,也如何影响到学生的行为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女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独立的坚持是如何使她们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
  • 鞠玉翠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4, 6(1): 225-2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叙事探究的方式,以一位“教育博士”教师在中学教学改革中所作的筹划和所遭遇的困窘为线索,通过聚焦她的教改境遇,倾听她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生活史的自述,试图透视她的个人实践理论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期望她的独特境遇为我们理解教师、教师教育、教育改革提供某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