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1-54.
2001年7、8月和11月,笔者在云南宁蒗县永宁乡拖支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这次调查是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西南国家教育的社会文化建构”项目的一部分。本文正是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一个村落的描述,观照在国家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乡土社会以及地方性知识体系如何应对,以及此一场域中不同文化权力的互动。该村是一多民族杂居村,主体族群包括摩梭、彝族、仲家、藏族和普米族。对本土知识资源进行考量时及分析不同族群共享的文化空间时,本文也尽可能顾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异质性。在研究方法上,调查中使用了抽样入户调查、参与观察,及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而在叙述中,则尽可能使用个人访谈的实例以及话语引述,以期经由话语文本的分析,对当地知识资源的分配与传承做出深度描绘。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以地方史中国家教育的历史沿革以及乡村教育思路的发展为例,指出国家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力量的渗透、社会组织的转型是同期并行的,学校正是“村落中的国家”,其设置内含的思路即是对于城市模式的摹写和移植;在文化权力空间关系上,则反映为国家化和现代化力量对公众领域的渗透和宰制,使得地方性知识资源的传承,只能退居到私领域之内。第二部分“从家屋到社区”,着重分析了村落的文化权力空间场域中不同的互动关系,包括藉由文化符号传递的摩梭意义体系,全球化和国家化冲击下地方知识体系的应对,社会性别角色中反映出来的私领域和公众领域的互涉,以及区域内部的边缘化。第三部分“内与外之间”讨论的是国家教育和地方性知识的整合,在地方国家教育实践的分析和评判中,剖析了国家教育的外向型和同质性取向,指出在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预设下,乡土社会固有的异质性消逝在教育设置的视野之外,地方性知识受到贬低与忽略,其结果就是造就一批乡土社会的“不适应者”。第四部分“结语”,指出“由乡野到庙堂”的外向型国家教育弊端已经显现出来,要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仅仅从外部进行动员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应该深入到教育思路内部,实行乡土本位的教育改革。
在对知识资源的传承和分配进行考察时,本文引入了空间社会理论的概念,以求对文化权力之间的互动作出精确描述。在论述中,则注意凸显生活于制度之下的个人之主体论述。而在应用层面上,对乡村教育的设计者和推行者亦不失为一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