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官方网站!今天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主办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3-09-01
  

  • 全选
    |
    学术研究与交流
  • 李小敏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1年7、8月和11月,笔者在云南宁蒗县永宁乡拖支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这次调查是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中国西南国家教育的社会文化建构”项目的一部分。本文正是在这次调查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一个村落的描述,观照在国家化和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乡土社会以及地方性知识体系如何应对,以及此一场域中不同文化权力的互动。该村是一多民族杂居村,主体族群包括摩梭、彝族、仲家、藏族和普米族。对本土知识资源进行考量时及分析不同族群共享的文化空间时,本文也尽可能顾及不同族群之间的异质性。在研究方法上,调查中使用了抽样入户调查、参与观察,及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而在叙述中,则尽可能使用个人访谈的实例以及话语引述,以期经由话语文本的分析,对当地知识资源的分配与传承做出深度描绘。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以地方史中国家教育的历史沿革以及乡村教育思路的发展为例,指出国家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力量的渗透、社会组织的转型是同期并行的,学校正是“村落中的国家”,其设置内含的思路即是对于城市模式的摹写和移植;在文化权力空间关系上,则反映为国家化和现代化力量对公众领域的渗透和宰制,使得地方性知识资源的传承,只能退居到私领域之内。第二部分“从家屋到社区”,着重分析了村落的文化权力空间场域中不同的互动关系,包括藉由文化符号传递的摩梭意义体系,全球化和国家化冲击下地方知识体系的应对,社会性别角色中反映出来的私领域和公众领域的互涉,以及区域内部的边缘化。第三部分“内与外之间”讨论的是国家教育和地方性知识的整合,在地方国家教育实践的分析和评判中,剖析了国家教育的外向型和同质性取向,指出在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预设下,乡土社会固有的异质性消逝在教育设置的视野之外,地方性知识受到贬低与忽略,其结果就是造就一批乡土社会的“不适应者”。第四部分“结语”,指出“由乡野到庙堂”的外向型国家教育弊端已经显现出来,要推进乡村教育的发展,仅仅从外部进行动员和支持是不够的,还应该深入到教育思路内部,实行乡土本位的教育改革。
         在对知识资源的传承和分配进行考察时,本文引入了空间社会理论的概念,以求对文化权力之间的互动作出精确描述。在论述中,则注意凸显生活于制度之下的个人之主体论述。而在应用层面上,对乡村教育的设计者和推行者亦不失为一种参考。
  • 研究报告与评论
  • 王凌 罗黎辉 曹能秀 崔运武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55-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教育促进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 是对福特基金会在云南省资助教育项目实施近三年来的研究总结。此项目研究,旨在改变六哨乡学校教育与当地生产、生活相分离的状况,探索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以教育促进贫困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首先,着重从省、县两个层面上分析了开展研究的背景;其次,阐述了项目的目的、主要目标、内容,及其形成的过程;第三,重点介绍了本项研究中主要采用的参与性农村评估研究方法(PRA),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研究模式;第四,以记实的方式呈述实施项目活动具体历程;第五,对研究结果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思考。最后,报告简洁地总结了项目研究的特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思路。
  • 魏志春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11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王凌先生等撰写的“以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来自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十分详尽地描述了云南省部分高校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在2001年6月至2003年5月的两年期间内,深入云南少数民族集聚的贫困山区实施教育项目的情况,并对研究工作作了总结。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笔者见到的研究工作十分深入,研究与工作过程描述最为细致的一份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报告。
  • 田静 曹芳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133-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以教育促进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六哨乡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项目实施地的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人经历、职业生涯(重点是项目实施时期)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他对自己在项目引入前的成长历程、职业生涯的自述,识别隐含在其行为背后的办学思想;通过项目引入后他在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方面的实践活动,解读其办学思想的蜕变,以此来透视项目的引入对该地区人与教育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项目实施的情况,并以期能对改善我国贫困山区的基础教育有所启示。
  • 高耀明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165-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 言
    1980年2月,《教育研究》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一个教育实验座谈会,并以《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为题,发表了座谈会发言摘要(《教育研究》编辑部,1980)。此后,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纷纷恢复或创建,各类实验学校争相挂牌,各种教育研究刊物先后出版,中国逐步形成了一支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教育研究人员队伍,每年的教育科研成果数以万计。这种巨大的人力投入和资金花费似乎并未带来教育理论知识的显著增长,至少数量可观、内容纷繁的本土教育研究成果,没有多少被吸收进了教育理论教科书。中国的教育理论依然没有脱离哲学推导、方针政策解释和教育经验总结的窠臼。或许是量化研究传统缺乏,或许是研究训练不足,或许是教育问题过于复杂,虽然,实验研究成为教育研究方法的“一时之选”,但是,控制随意,规范不一,在教育实验研究中随处可见,因而研究信度无法确证,效度难以把握(王俏华、顾荣炎,2003:55-59)。中国的教育研究,还没有真正踏上科学实证主义之路,便陷于“表述危机”泥潭,以至引来了人们这样的疑问:“中国的教育研究重要吗”(曹诗弟,2002)?迷茫的教育研究和教育研究的迷茫,迫使人们思考:教育研究的出路何在?
  • 专题研究与讨论
  • 辛春颖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177-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了学校人种志的方法,深入一所城市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情境中,通过“做课”这种中小学中常见的教学科研制度,探讨教师在学校情境中的专业成长。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份界定了研究问题与基本概念,并说明了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二部分用舞台表演的艺术原理来描述分析从“做课”到“公开课”这一社会事件的过程,揭示了其戏剧性、程序性与仪式性特征;第三部分在描述分析所铺陈的具体情境中探讨了教师在学校情境中的专业成长,主要观点是:公开课作为国家与集体意志的传递途径进入个体教师的专业生活;它也是一种实践教育理念以及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的方式;公开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使得教师的缄默性知识外显,并使得教师对此进行批判性反思;在行政权力与市场压力的束缚下,公开课变成了“做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做课”在一定程度上有形式性与狭窄性;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没“做”过的公开课即“推门课”,其对教学的监察性质反映出教师个人专业自主性的丧失;最后研究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是在学校的日常专业生活中共同进行的。
  • 丁钢 岳龙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5(2): 23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追求优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优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教育主体终身的、健康的、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将对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关注教育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教育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涉及到诸多的因素和广泛的内容,如在观念上将学校教育看作是一种生活状态,在教育内容上要充分关注性别差异与保持平衡,在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其影响的两面性、要对社会舆论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批判、关注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状态等,其核心:让教育主体具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不断的努力中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教育使生活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