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贝利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 2003, 4(1): 1-26.
清末民初现代化保守主义关于女子教育的话语是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文化变迁浪潮中的一股潜流,它揭示出对于女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当然,人们并未达成共识。从这一事实出发,可以看出公共领域妇女话语众说纷纭的格局,因为无论是政府官员、教育家还是改良主义者和革命家均声称,在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以应对现代世界的挑战过程中只有他们自己才有资格规划女子的形象和角色。 然而,现代化保守主义者不断地甚至是固执地认为,必须实施女子教育以激发所谓女子的天赋美德,训练她们成为能干的家庭主妇,以及1912年以后,他们对女学生危言耸听地指斥,却表明了,女子教育的发展正偏离他们的控制。毕竟,他们有时忽视了女子学校教育从正式颁布法令准予创办和在20世纪初的实施这一段时期里的发展速度。世纪之交,第一所私立学校开始创办,几年以后,国家就正式颁布章程准予创办女子初等和师范学校(在1907年),到1912年,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已准许创办女子中学,1919年,准予实施女子高等教育,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创立,女子也开始被允许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显然,现代化保守主义者所精心规划的课程、所制订的行为规范并未被彻底实施和认同。 女学生自身对新教育机会反应的方式是多样而复杂的。透过现代化保守主义者的话语,我们可以发现,年轻的女子们似乎已开始变得更加自信,她们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以及不断变化的发型来表现她们的个性。对于教育究竟能给予她们什么?其认识却与现代化保守主义者的设想大相径庭。在现代化保守主义者看来,女子教育应当使学生养成矜持、柔顺的美德,此外,还要提供给她们必要的知识,以使她们能履行作为家庭主妇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女学生参加罢课、抗议示威以及演出、展览等活动都显而易见地证明了她们对现代化保守主义话语的反抗。20世纪初年轻女子对于教育机会的种种反应需要我们我们予以关注,并进行深入探究,因为迄今为止,它已被忽视或是淹没在五四运动时期妇女的政治化,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组织的妇女运动这样的主流叙事中。